新闻动态
本馆动态
通知公告
读者活动
报刊选读
报刊选读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报刊选读
 
 
细品“食色里的传统”
来源:李琼摘自《中国文化报》 发布时间:2019/7/9 15:37:11 发布人:

近日,我读了一本特别有滋味儿的书,郗文倩著《食色里的传统》。

初得此书,翻看目录,蓦地想起汪曾祺先生那本名著《生活,是很好玩的》。的确,有几分像:全书分为饮食、服饰、行旅、草木、节令、百戏6部分,每部分有11篇文章,篇名很接地气,《豆腐四兄弟》《徒步与骑驴》《菘葵当家》《腊八食粥》《“浪”秧歌》……小日子里的喜悦和香气扑面而来。相较于此,汪曾祺先生的书分了3部分:有味、草木和春秋,内容也是满口盈香。待细读后方知,两书的滋味是不同的:汪书味道淡,仿佛清蒸、白灼;而此书味道浓,做法大概是“红烧”。究其原因,汪曾祺用白描笔触;而郗文倩则在白描之外,添了几味料,她将历史、文化、传统、习俗等与寻常生活琐事“炖”在一起。

翻开这本书,便有种放不下的感觉。不光因为书中所写样样与己相关,仿佛家里的一桌一椅、一盘一盏那般亲切;而且这些寻常事物经作者一写,又显出些许陌生,那种感觉就像《回乡偶书》所说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。”对自以为熟悉的一切,都需要重新认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们的确已经离“家”太久、太远了。郗文倩的文字缓缓地将我拉回那个来时的地方。正如她在《序》中所写:“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历史的延长线上,而历史,究其然,原本都是‘小历史’,是局部的、常态的历史,是日常生活的历史,锅碗瓢盆,茶食酒菜,起居动静,喜怒哀乐,是立体的,有现代感的。”

读郗文倩笔下的“食色”,能读到历史。在《文吃与武吃》一文中,中国古人的餐宴礼仪跃然纸上。春秋时期外交使臣要于觥筹交错间赋诗言志,古人借用诗句表达和回应诉求。作者在《座次移转》一文中也通透地讲了中国餐桌形制的变化,从鸿门宴到梁鸿、孟光夫妇的“举案齐眉”,从“分席制”到“围坐合食”,包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礼仪观念、日常用具之变化,其背后更有制度的演进、文化的交流。而在《发如韭,剪复生》一文中,我读到了中国人对于头发的情感变迁史,原来曹操的“割发代死”并非作秀,古人对于头发十分珍视。

深藏在“食色”里的,不光有历史,还有文化、传统。《周礼》记载:“春多酸、夏多苦、秋多辛、冬多咸,调以滑甘。”《孟子》讲:“食色,性也。”古代很多贵族、文人、雅士是地道的“吃货”。诗人杜甫在《赠卫八处士》中写道:“夜雨剪春韭。”李商隐更有诗云:“嫩割周颙韭,肥烹鲍照葵。”更不用说发明豆腐的淮南王刘安、吃法不断翻新的东坡先生了。《红楼梦》中也有1/3的内容在讲“吃”……读郗文倩笔下看似琐屑的生活细节,渐渐品咂出丰厚滋味。

中国古典哲学讲究“天人合一”,道法自然……草木有本心,草木即自然。孔子曾有言:“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”而这句之后还有两句:“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草木乃大事,与国事、家事一样。先人认识和接触草木的过程中,凝结着智慧和情感。一部《诗经》里有百种草木之名;讲起草木,我们的先人几乎总能信手拈来。那么,我们呢?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”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芩”……若当燕乐奏起,我们尚难辨“苹”“蒿”“芩”,又如何广纳嘉宾“式燕以敖”?

郗文倩是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体学研究的学者,功底深厚,治学严谨,讲起“食色里的传统”举重若轻,书中文字清丽、语言从容,细细读来令人心中五味杂陈。这不仅有重识历史的讶异、温故知新的惊喜、回望来路的百感交集,还有对许多寻常事物生出的不一样的情感。这种情感,是敬畏。真正的传统就溶在最朴素的生活中,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。是以,郗文倩说起它,如同在讲一位老朋友的故事。我们,并非我们自己,而是历史和文明的连接点,与这些看似寻常的事物一样,担负着继承与传承的使命。

食色里的传统,是来时路。回望来路,几许迷茫、几多感慨。今天的我们,也许太着急赶路,险些迷失了。前路漫漫,世事沧桑,变幻无常,或许有时,我们可以停一停,再慢悠悠、清亮亮地唱起那首快要忘却的歌: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……”生活是“很好玩儿的”,不仅好玩儿,郗文倩告诉我们:细品,还挺有滋味儿。


友情链接
中国国家图书馆 | 安徽文化云 | 安徽省文化厅 | 安徽省图书馆 | 合肥市图书馆 |
Copyright@2020 ngli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国市图书馆 备案号:皖ICP备08102586号-1
 当前网站总访问量  技术支持:安徽三户网络 皖公网安备34188102000241